1、城投债供给持续减少,机构抢购新发债券。据证券时报,城投债的供给正在减少。Wind数据显示,5月份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为-445.22亿元,已经连续4月为负。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抢购新发的城投债。同时,城投债发行利差维持低位,二级市场利差不断收窄。“2023年四季度以来,城投融资监管进一步收紧,城投债发行用途以借新还旧为主,新增融资难度加大。”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等‘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落地。随着化债资金逐步到位,城投债提前兑付、回售量有所增加,月度偿还规模处于高位。”
2、城投债提前兑付的价值与风险博弈。城投债的提前兑付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推进息息相关,2023年10月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以来,城投债提前兑付节奏明显加快。2018年至今已有1000余支债券提前兑付,偿还金额达5,051.40亿元;本轮化债背景下,自2023年9月之后提前兑付数量和规模明显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公告提前兑付的债券数量290只,偿还金额1,419.04亿元。
3、城投债市场揭秘:收益率为何持续走低?城投债的收益现状显示出一些明显的趋势。自2024年以来,国内城投二级市场已经基本消灭了6%+的城投债,显示出城投债的收益率正在全面下行。传统的高收益地区,如西南网红地区,城投债券收益率也全面下行并突破6%。华东沿海大省的城投债收益率则更是全面下行并突破5%。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行人能够更容易地完成市场化、低成本债券再融资,而无需过多依赖非市场化手段。这进一步证实了城投债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城投债的收益率正在下降,但这也反映了城投信用的提高和市场对城投债安全性的认可。与此同时,2024年预计融资监管仍然会很严格,城投债的供给增量仍然面临挑战。在降准降息等阶段性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城投债价格可能持续走高,收益率可能继续走低。根据数据,截至2月9日,估值在6%以上的城投债规模较小,仅占市场总量的0.8%,而估值在4%以上的城投债规模虽然相对较大,但也仅占市场的7.1%。这显示出市场上高收益的城投债已经变得稀缺,年化收益率4%以上的债券更是一债难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和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标的,并加强风险管理。同时,对于城投企业来说,也需要在保证信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应对可能的融资压力。
1、与香港共同成长、成熟27年——专访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兼汇丰中国董事长廖宜建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廖宜建认为,香港回归后的近27年,在其开埠100多年的历史中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因为它拥有“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优势。他感慨道,无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香港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城市。而且,在联系汇率框架、中国内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等背景下,“香港可能是世界上吸收了最多活力的城市。”今年4月,汇丰集团在香港举办首届全球投资峰会。3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学界、商界代表围绕“连接全球经济的新网络”等议题展开交流。廖宜建说,与会精英们普遍认为,在香港讨论全球问题是“非常自然”的事。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汇丰银行通过举办峰会,把国际客户和投资者聚集在一起,拉近大家的距离,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能够充分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定位,就像159年前,这家银行的创始人们所做的那样——通过金融连接起东方和西方。
2、德勤调低今年香港IPO集资额预测四成。德勤预计,今年香港新股市场集资额600亿至800亿港元,预测较此前的1000亿港元,调低约两成至四成。至于上市宗数预测维持不变,暂时预计香港今年将有80只新股。 回顾今年上半年表现,德勤估计,上半年香港新股30只,集资额131亿港元,两者分别同比跌3%及27%,其中后者乃2003年以来同期新低。以集资额计,香港全球排名第九。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香港)上市业务主管合夥人吕志宏表示,上半年新股市场的表现仍受制于美联储尚未开始减息,新股活动虽于3月开始回暖,但在缺乏大型新股上市的支持下,新股数量与融资金额仍然较去年上半年的表现逊色。
3、香港楼市回归理性,开发商瞄向大湾区市场。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在2月28日至3月26日期间,香港多达115个新盘取得成交,总成交量达到3799套,平均每日成交136套,总成交金额高达381.38亿港元,远远超过“撤辣”前一个月(1月28日至2月27日)的229套及39.2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撤辣”后有多达11个新盘取得过百套的成交。“3月的楼市真的很旺,可以说是‘多年未见’。”在香港上水从事房产中介的黄经理当时带客户去了好几个新房开盘现场,排队买房的“盛景”让他印象深刻,“现在市场逐渐步入冷静期,回归理性,新房市场的变化尤为明显,成交量出现下降。”美联物业提供的数据则显示,5月香港一手房成交量为1400套左右,较“撤辣”后3月的成交量回落,二手房市场也呈现出类似调整趋势。不过,3月的成交量属于罕见水平,事实上5月的新房成交量仍高于2021年旺市时平均每月约1360套的水平,市场交易仍然活跃。此外,“撤辣”后3个月内香港新房成交量超过7300套,较“撤辣”前3个月的约1950套增长近2.7倍。香港楼市“撤辣”之后,许多香港开发商都将目光投向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有香港的置业经理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前来香港看房的内地买家多数来自深圳和大湾区内的几个城市。而随着恢复“通关”过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日益频繁,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置业的热情也逐渐升温。